文章目录:

1、以前讲数量,现在更讲质量,兖州工业园区绘制精准招商图谱2、回访旧址——社址02:马驿桥二所3、回访旧址——社址02:马驿桥二所

以前讲数量,现在更讲质量,兖州工业园区绘制精准招商图谱

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是济宁兖州工业园区的一家民营企业。年初,企业新研发的汽车轮毂专用加工机床一面世就成为热销产品。

随着轮毂对轻量化和承重力的要求越来越高,加工机床也要在力度和灵活性上同步改进,企业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是对机床配件进行升级。“其实并不是说提升一个配件的精度之后,机床整体的精度就能随着提高。”蒂德精机项目工程师冯昌伟介绍。

针对企业的难题,兖州工业园区所属的产业设计研究中心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。他们在专家智库里找到山东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,经过对机床的震动、稳定性、热变形等一系列参数进行分析,研发人员只对局部控制进行了优化设计,就提升了机床的整体性能。

“改造的成本比原来减少了60%,客户追求机床品质的同时,也追求一个更高的性价比,所以说我们的优势也更大一些。”冯昌伟说。

迈过眼前的坎,企业发展还面临更大的挑战。蒂德精机是最早入驻兖州工业园区的企业,可到现在仍然是园区里唯一一家机床企业,产业不集聚,技术积累少都束缚着企业的发展提速。寻找解决方案的决心倒逼产业设计研究中心转变思维,他们要从入园企业的管理者,向企业的共同创业者加快转变。

“我们把数控机床的重点的零部件拆分成了35个关键零部件,围绕每一个零部件,我们通过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多少,可以分析出我们在这个产业链里面是强的还是弱的,哪些是空白的。”兖州工业园区招商部部长王俏介绍,“围绕着比较强的产业链,我下一步会进行进一步整合,引入一些领军企业来提升产业链的品质,对于一些短的、缺失的,我们会有重点的去引入一些配套企业完善补充我的产业链,来形成整个产业的一个集群化。”

这样一张图谱,就是壮大企业、培育产业的招商路线。产业研究中心提出一个让蒂德脑洞大开的新建议,引进轮毂生产的领军企业,利用他们成熟的市场和标准,激活蒂德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潜能。

“因为我们本身的配套加工能力就比较强,下一步我们就可以延伸到新材料的提供。原来可能是一个点上的事情,现在可能是一条链、一个面上的事情。”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涛告诉记者。

企业走得远不远就看产业链长不长。今年,兖州工业园区正围绕铝合金汽车轮毂产业园项目,把土地、财税、资源等发展要素进行沿链配置,标准化的厂房陆续建成,整个项目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十亿元。围绕这个主导产业,最近,兖州工业园又成功引进来三家配套企业集群发展。

兖州工业园区招商服务公司总经理、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言辉表示,以前招商引资讲数量,现在更讲质量,不能说捡到篮里就是菜。对考核政策都有转变,如果招引的不是产业范围以内的项目,考核的时候不给计分的。所以园区也是下了很大的力气,重点分析重点研究,实施精准地招商。

为助力精准招商,兖州工业园区成立了园区产业研究中心,依托各产业龙头企业,设立了纸制品、橡胶、装备制造、精细化工、食品医药5个产业研究所,围绕产链上下游开展深度产业研究。与国家橡胶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对接,借助“外脑”智力支持,开展了技术合作、发展规划、新产品开发等全方位、多领域的合作,实现了精准施策、精准招商。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精密制造、高端机床、智能农机等新产品、新技术的拓展性研究,引进了微晶铸造装备、华工装备工程车辆配件、德国扫雪车等产业链配套项目;通过对精细化工业烷基烯酮二聚体、光气衍生品等优势产品的拓展性研究,目前已引入凯米拉水处理剂等产业链配套项目;依托食品医药业的拓展性研究,引入了今麦郎新饮品、中泰医疗器械等产业链配套项目。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通讯员 张美荣 李海波 记者 王博文

找记者、求报道、求帮助,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壹点情报站”,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 我要报料

回访旧址——社址02:马驿桥二所

2023年12月26日,是《济宁日报》复刊40周年的日子,如今的社址位于济宁市洸河路22号新闻大厦。而在2011年6月以前,济宁日报社先后有过财神阁街原市中区机关招待所、马驿桥街市机关第二招待所及红星东路15号(后变更号牌42号)3个工作地址。

寻找《济宁日报》的起点与来时的路,追寻40年来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,一处处社址,仿若一个个历史节点,记录着济宁报业的发展进步,折射着济宁40年来的铿锵巨变。

社址02:马驿桥二所

1984年9月至1987年12月马驿桥街市机关第二招待所(改造后)

报社搬离后的马驿桥街市机关第二招待所旧址,初期改造后已置换铝合金门窗,楼前栽植了树木。

武旭

1984年,济宁日报社有3件可以载入报史的大事。第一,按照市委指示,筹备报纸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。第二,社址完成了由市中区机关招待所向济宁市机关第二招待所(今黄淮宾馆)的搬迁。第三,这年8月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,到年底14名新录用人员陆续报到,报社由十几人扩充到30多人。“这是报纸复刊早期发展战略部署最为密集的一年。”已有40年社龄的资深媒体人成岳回忆说。

彼时的济宁人,把运河宾馆和第二招待所亲切地称作“一所”“二所”,之后的岁月说起老社址,也一直惯称“中区招待所/吕家大院”和“马驿桥/二所”。

成岳向记者描述了二所旧址的场景。那是马驿桥街最大的两扇平开式铁门,门板涂着时兴的银灰色防锈漆,位置在今天大门以西。进门是宽敞通达的内部路,东边是带厦荫台儿的住宿登记处,西为传达室,都是平房。

前院西侧是开阔地,远远望去,有一间只容一座烧煤炭开水炉的小屋,东侧就是今天还在的3层客房楼,最东端是高大的挑脊式尖顶的食堂,大门向西开在客房楼前的广场。

客房楼的背后,是通往后院的迂回小道。按照当年的惯例标配,这后院是招待所的“高间”。西侧有3排平房,第1排是济宁市统计局的城调队,第2、3排和3排紧连着的一座2层小楼,就是报社办公的地方。

第2排平房,是报社区域的最前端,有3个房门。第1个单间曾用作总编室(要闻)、后来的校对组和广告科,第2套间是行政办公室,第3套间是会议室和只容3人的单身宿舍。屋前有1棵粗壮的核桃树,屋后是两棵已成材的法桐。

第3排平房4个房门,第1单间曾用作总编办公室(总编办),第2单间是主持报社常务工作的副总编张玉春、业务副总编张正岩、行政副总编张洪军3位领导的办公室。向西隔壁的套间是会计室和办公用品仓库,最西面的套间是阅览室、图书室兼做打字室。

北侧2层小楼是当年招待所通标的贵宾客房,单间和套间都有洗漱面盆、马桶、淋浴头,但设施与房间都是简陋的。大家只在里面洗手、储物,真正意义的“洗手间”是院子里的旱厕,平时保洁洗刷会使用3幢建筑前面的露天水管。

这座2层小楼和部分辅助平房,搭建了《济宁日报》复刊后最早的、规范建制的采编架构,以及报社发展和报人成长的坚强舞台。

小楼的1层是7个单间,第1间是采通部,负责来稿分发、接待来访和通讯员管理,依次向东是采通部正副主任、副刊部正副主任、副刊部编辑记者、业务副总编孔祥仁办公室兼宿舍、美工摄影组和暗房。2层第1间是三连跨的大房,设有老社址搬来的乒乓球台。向东都是套间,有总编室(要闻)、经济部和政文部。

“那时候报社只有3部黑色塑料、圆形号盘的拨号电话,号码还是4位的,4993在行政办公室,4995在采通部。5575在2楼的乒乓球室,我自己在那里短暂办公,义务管着乒乓球,喊2楼电话。”成岳忆起很多温馨的往事:接了政文部主任孙鸿泰、副主任孙继才的电话,我就去政文部找人。他们就说,你不用来回跑,喊一声就行。可一喊“孙主任,电话!”会有3人忙着跑到走廊,大声问:“哪个孙主任?”有次接完电话的孙继才,就笑呵呵地打诨说:“你看你这个伙计憨哩,就喊鸿泰主任——,继才主任——”这样,2楼中部的经济部副主任孙玉才,也在来电时被称作玉才主任了。

平房也是这样,为了便于工作,合理布局业务功能,3位张总编挤在一间平房,正对着前排行政办公室的窗子。那两扇木头玻璃窗户,除三九寒天和雨雪天以外都是开着的,有电话就喊人。“时间长了,报社内外也都为了区别3位张总编,温暖地统称玉春总编、正岩总编、洪军总编,一称呼就是几十年。”成岳说,有时候找总编的电话打到采通部,就有了隔窗喊人、窗外接听的场景。

20世纪80年代初,物质条件是很“简约”的。1987年才有了第一批落地式电风扇,冬天暖气只上班时间供应。那时还没有“报社宿舍”,大家都住原单位分配的房子,新来的已婚同事由报社牵头租借住房。3位家在市郊区、曲阜县、鱼台县的小青年,住在会议室里面的套间。

成岳家在市区,因为年龄最小还算不上单身,夜间常加班看稿或研读别家的书报杂志,就向报社申请了折叠的钢丝床。夏天好办,冬天的铺盖和枕头就只有报纸。“回想起来,那是一段报纸白天在眼里手里,夜晚在梦里心里的时光。”

“青年编辑记者是在前院的二所食堂吃午晚餐的,现在早已经拆了。荤素菜价1毛到3毛不等。二所院子里的人,喝开水全靠那座烧煤炭的开水锅炉,那是全国各单位同款的、带有汽笛的小型炉具,也有一人高的样子。”每当水沸,蒸汽冲顶发声装置,听到鸣响尖啸却悦耳动听的笛声,或远或近的人开始拎着暖瓶去打水了。汽笛也被有的单位用来上下班打点,南门口玉堂酱园的笛声全城都能听到,那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手表。

马驿桥时期的济宁报人,是经过严格考察、筛选或招考后调入的,有的已在省驻济报台工作数年,有的具有突出的写作专长或发表过新闻、文学作品,包括行管人员也是原单位文艺骨干。

到1985年,鉴于报社中层及以下部分人员尚未取得大专学历,且大专以上人员多是非新闻专业,报社做出一项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:联合济宁电大就地开办新闻学专业班,且面向社会招收部分生源,更有储备后续人才的深意。至此,2楼的乒乓球台搬到了两排平房之间的院子,三开间大房成为电大班教室。这些学生亦工亦读,被济宁电大本部称为“记者班”学员。

也是在80年代中期的1986年、1987年,报社先后有了3部机动车——日本大发轿车、AX100铃木摩托车和罗马吉普,后者在马驿桥时期还更换了前苏联产伏尔加轿车。

在当时的交通、通信条件下,非紧急、重大采访时,编辑记者仍主要依靠自行车、城际长途汽车通勤。与各县通联主要依靠写信,或通过邮电局接转长途电话。即便去兖州县采访或组稿,当天也难以返程,而最远的微山县单程就要5个小时。

尽管条件艰苦,但济宁报人表现出了艰苦奋斗、意气风发、朝气蓬勃的职业精神。

在市委高度重视和济宁报人的顽强拼搏下,新的办公地也在1985年开始建设,1987年10月落成,12月迁入红星东路15号。

马驿桥二所,这块记载了济宁报业艰苦创业、赓续发展的热土,承载着报人的理想、信念与拼搏。

回访旧址——社址02:马驿桥二所

2023年12月26日,是《济宁日报》复刊40周年的日子,如今的社址位于济宁市洸河路22号新闻大厦。而在2011年6月以前,济宁日报社先后有过财神阁街原市中区机关招待所、马驿桥街市机关第二招待所及红星东路15号(后变更号牌42号)3个工作地址。

寻找《济宁日报》的起点与来时的路,追寻40年来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,一处处社址,仿若一个个历史节点,记录着济宁报业的发展进步,折射着济宁40年来的铿锵巨变。

社址02:马驿桥二所

1984年9月至1987年12月马驿桥街市机关第二招待所(改造后)

报社搬离后的马驿桥街市机关第二招待所旧址,初期改造后已置换铝合金门窗,楼前栽植了树木。

武旭

1984年,济宁日报社有3件可以载入报史的大事。第一,按照市委指示,筹备报纸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。第二,社址完成了由市中区机关招待所向济宁市机关第二招待所(今黄淮宾馆)的搬迁。第三,这年8月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,到年底14名新录用人员陆续报到,报社由十几人扩充到30多人。“这是报纸复刊早期发展战略部署最为密集的一年。”已有40年社龄的资深媒体人成岳回忆说。

彼时的济宁人,把运河宾馆和第二招待所亲切地称作“一所”“二所”,之后的岁月说起老社址,也一直惯称“中区招待所/吕家大院”和“马驿桥/二所”。

成岳向记者描述了二所旧址的场景。那是马驿桥街最大的两扇平开式铁门,门板涂着时兴的银灰色防锈漆,位置在今天大门以西。进门是宽敞通达的内部路,东边是带厦荫台儿的住宿登记处,西为传达室,都是平房。

前院西侧是开阔地,远远望去,有一间只容一座烧煤炭开水炉的小屋,东侧就是今天还在的3层客房楼,最东端是高大的挑脊式尖顶的食堂,大门向西开在客房楼前的广场。

客房楼的背后,是通往后院的迂回小道。按照当年的惯例标配,这后院是招待所的“高间”。西侧有3排平房,第1排是济宁市统计局的城调队,第2、3排和3排紧连着的一座2层小楼,就是报社办公的地方。

第2排平房,是报社区域的最前端,有3个房门。第1个单间曾用作总编室(要闻)、后来的校对组和广告科,第2套间是行政办公室,第3套间是会议室和只容3人的单身宿舍。屋前有1棵粗壮的核桃树,屋后是两棵已成材的法桐。

第3排平房4个房门,第1单间曾用作总编办公室(总编办),第2单间是主持报社常务工作的副总编张玉春、业务副总编张正岩、行政副总编张洪军3位领导的办公室。向西隔壁的套间是会计室和办公用品仓库,最西面的套间是阅览室、图书室兼做打字室。

北侧2层小楼是当年招待所通标的贵宾客房,单间和套间都有洗漱面盆、马桶、淋浴头,但设施与房间都是简陋的。大家只在里面洗手、储物,真正意义的“洗手间”是院子里的旱厕,平时保洁洗刷会使用3幢建筑前面的露天水管。

这座2层小楼和部分辅助平房,搭建了《济宁日报》复刊后最早的、规范建制的采编架构,以及报社发展和报人成长的坚强舞台。

小楼的1层是7个单间,第1间是采通部,负责来稿分发、接待来访和通讯员管理,依次向东是采通部正副主任、副刊部正副主任、副刊部编辑记者、业务副总编孔祥仁办公室兼宿舍、美工摄影组和暗房。2层第1间是三连跨的大房,设有老社址搬来的乒乓球台。向东都是套间,有总编室(要闻)、经济部和政文部。

“那时候报社只有3部黑色塑料、圆形号盘的拨号电话,号码还是4位的,4993在行政办公室,4995在采通部。5575在2楼的乒乓球室,我自己在那里短暂办公,义务管着乒乓球,喊2楼电话。”成岳忆起很多温馨的往事:接了政文部主任孙鸿泰、副主任孙继才的电话,我就去政文部找人。他们就说,你不用来回跑,喊一声就行。可一喊“孙主任,电话!”会有3人忙着跑到走廊,大声问:“哪个孙主任?”有次接完电话的孙继才,就笑呵呵地打诨说:“你看你这个伙计憨哩,就喊鸿泰主任——,继才主任——”这样,2楼中部的经济部副主任孙玉才,也在来电时被称作玉才主任了。

平房也是这样,为了便于工作,合理布局业务功能,3位张总编挤在一间平房,正对着前排行政办公室的窗子。那两扇木头玻璃窗户,除三九寒天和雨雪天以外都是开着的,有电话就喊人。“时间长了,报社内外也都为了区别3位张总编,温暖地统称玉春总编、正岩总编、洪军总编,一称呼就是几十年。”成岳说,有时候找总编的电话打到采通部,就有了隔窗喊人、窗外接听的场景。

20世纪80年代初,物质条件是很“简约”的。1987年才有了第一批落地式电风扇,冬天暖气只上班时间供应。那时还没有“报社宿舍”,大家都住原单位分配的房子,新来的已婚同事由报社牵头租借住房。3位家在市郊区、曲阜县、鱼台县的小青年,住在会议室里面的套间。

成岳家在市区,因为年龄最小还算不上单身,夜间常加班看稿或研读别家的书报杂志,就向报社申请了折叠的钢丝床。夏天好办,冬天的铺盖和枕头就只有报纸。“回想起来,那是一段报纸白天在眼里手里,夜晚在梦里心里的时光。”

“青年编辑记者是在前院的二所食堂吃午晚餐的,现在早已经拆了。荤素菜价1毛到3毛不等。二所院子里的人,喝开水全靠那座烧煤炭的开水锅炉,那是全国各单位同款的、带有汽笛的小型炉具,也有一人高的样子。”每当水沸,蒸汽冲顶发声装置,听到鸣响尖啸却悦耳动听的笛声,或远或近的人开始拎着暖瓶去打水了。汽笛也被有的单位用来上下班打点,南门口玉堂酱园的笛声全城都能听到,那时候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手表。

马驿桥时期的济宁报人,是经过严格考察、筛选或招考后调入的,有的已在省驻济报台工作数年,有的具有突出的写作专长或发表过新闻、文学作品,包括行管人员也是原单位文艺骨干。

到1985年,鉴于报社中层及以下部分人员尚未取得大专学历,且大专以上人员多是非新闻专业,报社做出一项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:联合济宁电大就地开办新闻学专业班,且面向社会招收部分生源,更有储备后续人才的深意。至此,2楼的乒乓球台搬到了两排平房之间的院子,三开间大房成为电大班教室。这些学生亦工亦读,被济宁电大本部称为“记者班”学员。

也是在80年代中期的1986年、1987年,报社先后有了3部机动车——日本大发轿车、AX100铃木摩托车和罗马吉普,后者在马驿桥时期还更换了前苏联产伏尔加轿车。

在当时的交通、通信条件下,非紧急、重大采访时,编辑记者仍主要依靠自行车、城际长途汽车通勤。与各县通联主要依靠写信,或通过邮电局接转长途电话。即便去兖州县采访或组稿,当天也难以返程,而最远的微山县单程就要5个小时。

尽管条件艰苦,但济宁报人表现出了艰苦奋斗、意气风发、朝气蓬勃的职业精神。

在市委高度重视和济宁报人的顽强拼搏下,新的办公地也在1985年开始建设,1987年10月落成,12月迁入红星东路15号。

马驿桥二所,这块记载了济宁报业艰苦创业、赓续发展的热土,承载着报人的理想、信念与拼搏。

高档隔热门窗

高端门窗

隔热隔音门窗品牌

高端隔热门窗